太平洋遇雨
梁启超〔近现代〕
一雨纵横亘二洲,浪淘天地入东流。
却余人物淘难尽,又挟风雷作远游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我乘船过太平洋见雨雾迷茫横贯亚洲美洲,远处水天相连浪涛好像在荡涤天地向东流去。
戊戌政变后的劫余人物不会被历史浪潮涤荡尽,今天我又怀着改革社会的雄心壮志作远游。
注释
纵横:形容雨雾迷茫,无边无际。
亘:gèn,横贯,从此端直达彼端。
二洲:指亚洲、美洲。太平洋东接美洲,西接亚洲。
浪淘天地:形容浪涛好象在荡涤天地。
却余人物:指戊戌改变后的劫余人物,包括诗人自己。
淘难尽:指维新变法的人物没有杀尽。
风雷:诗人借以比喻自己怀有改良社会的雄心壮志。远游:指诗人远游美州。
赏析
这首诗据说是在革命斗争极其艰苦的情况下,作者写此诗作为联络暗号用的。
诗的起句就点题,并表现出一股恢宏的气势:天宇之大,一雨能够延绵亚美二洲。也就是说,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雨,既洒落在此去之美洲上,又洒在已离之亚洲上。此去的美洲如何,暂时按下。已离之亚洲,则令诗人浮想联翩,绾今及古,于是以“浪淘天地入东流”承接,第一二句联系紧密,结构更显紧密。而第二句把雨中的亚洲大地那种壮阔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,诗人设想那洒在亚洲中华国土上的雨,必定激起滔天巨浪,滚滚东流,“浪陶天地”,这是何等的气魄,“入东流”,则又指明了了天地运行的真理,也预示着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定当掀起一波
创作背景
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九月二十一日,慈禧太后发动政变,囚禁光绪帝,大肆捕杀维新党人,变法宣告失败,诗人逃往日本。第二年,即1899年,诗人往游美洲,乘船过太平洋,遇雨有怀,而写下这首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王烈夫.元明清诗词名作注解析译:武汉大学出版社,1994.10:第169页
简析
《太平洋遇雨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诗的起句点题,表现出一股恢宏的气势;次句写出雨中的亚洲大地那种壮阔之景;后两句自信自己虽是戊戌劫余的人物,但决不会像千古风流人物那样,瞬息即被历史长流所淘尽,远游美洲决不是消极逃遁,而是另有天地可为。全诗用气势磅礴的语言突出诗人心中的大志,显示出永不言败的浪漫主义情怀。
李氏之友
《文言文启蒙读本》〔近现代〕
黄生,乃李氏少时之友也。越十年,二人遇于途。李氏要至其家,杀鸡作食。二鼓许,黄生腹痛,汗大若珠。李氏夫妇恐甚,欲延医治之。黄生止之,以为旧疾复作,无妨。李不听,即去。时值暴雨,漫天乌黑,山道崎岖,路滑难行。逾半夜,携医归。医灸之,少时即愈。黄生曰:“汝为吾苦矣!何以报?”李氏夫妇曰:“汝为我友,当悉心以待,何报之有?”翌日天朗,黄生辞行。
胡岐兄妹
佚名〔近现代〕
胡岐兄妹,少孤。母以织席为生。及兄妹长,母病不起。兄妹相约:兄外出营生,妹于家侍母。邻有刘三者,欲图胡妹,妹斥之,遂怀恨于心。刘传言其兄,状其诸不孝事。兄亟反乡省之,值母卒,乃责其妹曰:“吾与汝二人,无母则无以成人,尔何为不孝?”妹涕曰:“无有是事,冀兄询诸邻里。”邻里皆曰:“汝妹至孝,举乡皆知,其有人诬之。”胡岐具言实情,众谴刘三。